Career Advice Property and Construction

構築宏大願景 推動香港發展

香港工程師學會2022/2023年度會長卜國明工程師服務香港政府37年,對工程的熱情從未因時間而減退。多年來,他致力以豐富經驗塑造香港工程專業的前景。

 

一張圖片折射的宏大願景

1983年,卜國明工程師於香港大學畢業,隨即投身工程界。當初令國明作出這個決定的,原來跟當年香港工程師學會刊物的一張圖片有關。

 

卜國明從小在一個三無大廈的分租單位長大,生活樸實。回憶中,他晚上只可擠在裁縫父親的一張功夫床下休息;每逢暑假為幫補家計,他須跳進懸掛於約30層樓高空的吊船上清潔窗戶。卜國明自小學懂必須追求卓越,並以得來不易的知識改變自身命運。當年雖然未有「跨代貧窮」一詞,但這正是國明當年最大的障礙。

 

卜國明憶述:「年少時,我就讀於一所能夠整天仰望香港大學宏偉景色的中學,當時的我立下目標,矢志入讀港大。」他升讀香港大學那年,適逢港大牙醫學院首年成立,牙科領域市場潛力龐大,而且牙醫收入豐厚,對渴望以知識改變命運的卜國明極為吸引。然而,一張圖片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路向。

 

那是由香港工程師學會出版的《香港工程師月刊》上的青馬大橋電腦模擬圖。當年,青馬大橋將會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及車輛兩用懸索橋,宏偉的大橋背後是工程睿智的結晶。

 

 

圖片說明:徹底改變卜國明志向的圖片

  

 

卜國明憶述:「這個宏偉的圖像震撼了我,使我很渴望能參與其中,當時已憧憬著自己未來30多年將一直在這專業範疇中打拼。」就在那時,卜國明發現了自己深深愛上了工程這份職業,心中亦萌生了一個願景──以實用、優質的工程服務社會大眾。

 

卜國明37年的公務生涯間,曾於多個政府部門工作,包括水務署、運輸署、路政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及發展局。因此,他在交通運輸、發展新市鎮、制定政策、大型填海,以至規劃、設計、管理大型基建項目等不同領域均有豐富經驗。

 

卜國明參與過的主要項目包括港珠澳大橋、中環及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屯門公路改善工程、中九龍幹線、吐露港公路/粉嶺公路擴闊工程、八號幹線、深港西部通道、龍尾人工泳灘、龍鼓灘填海及屯門西地區規劃。此外,他還負責管理填料庫和80多個公共房屋工程項目,並參與建設超過3,500個檢疫單位,對2020年的抗疫工作貢獻良多。卜國明在 2021年1月退休前,任職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的土木工程處處長。

 

兩個「不可能」的任務

投身工程30多年,卜國明參與過的項目不勝枚舉,最令他難忘的兩個項目是港珠澳大橋和竹篙灣檢疫中心。

 

港珠澳大橋由香港、珠海、澳門三地政府共同出資、建造及管理,項目艱鉅而獨特。從規劃、設計,到申請撥款興建,再到正式啟用、營運,卜國明一直埋頭其中,一心為社區搭建這座「綠色大橋」。卜國明正是在管理大橋工程時,總結出他的項目管理理念 —— 「三個三哲學」,即「三位一體、三個零、三個心態」。

 

「港珠澳大橋位於珠江口,鄰近香港國際機場。由於規模龐大,加上在結構、水力、地理、生態和環境方面都十分複雜,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卜國明和團隊全力投入,採取了多項風險管理措施,以確保工程順利完成,例如引進全港首創的完全不浚挖式的填海工藝;團隊亦設計了多段各180米長的高架橋段,以橫跨機場水道和大嶼山的岬角,為當時最長的預應力混凝土橋樑跨度;團隊亦建造了規模前所未見的陸路汽車過境口岸設施,包括首個容許人車直達並具標誌性的旅檢大樓。團隊採取這些措施均是為了更好保護環境和切合用家需要。港珠澳大橋啟用後,為使用者節省近 160 公里的車程,相等於三小時的駕駛時間。卜國明補充:「除橋樑本身完成後能幫助環保外,我們還須在工程期間盡量減少耗用地球資源和影響海洋生態。」香港段中,單單非浚挖式的填海工藝便避免了浚挖約 2,200萬立方米的淤泥,並節省了約一半回填材料。

 

 

圖片說明: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

 

圖片說明: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

 

圖片說明: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旅檢大樓的天花設計極具標誌性

 

竹篙灣檢疫中心同樣令卜國明印象深刻。2020年農曆新年後不久,新冠疫情開始席捲全球,卜工程師臨危受命,被賦予另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於最短時間內在未開發的土地興建1,500個檢疫單位。由零開始的話,同類型項目一般需要一年時間,但卜國明僅用了兩個月就完成了工程的第一階段。

 

「我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了所有設計,然後尋求承建商報價、法律諮詢、申請撥款,還要獲批使用土地和移除樹木等,滿足了所有法律和行政措施要求,而這些工作只用了短短十天。這是一場與時間和疫情的競賽。」

 

卜國明指當時的工時為每週七天、每天24小時,才能在正常施工期不到四分之一的時間內完成。

 

為了完成這些不同的艱巨任務,卜國明貫徹他的管理哲學——一開始便切實審視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立刻採取措施避免潛在問題發生。工程開始時,他便鼓勵團隊進行風險評估,除了短期內可能發生的問題,半年後甚至未來兩、三年內可能出現的風險,都經團隊一一評估。卜國明強調,即時行動可以減低甚至消除風險,這點至為重要。

 

 

圖片說明:竹篙灣檢疫中心

 

圖片說明:香港工程師學會青年會員事務委員會參觀竹篙灣檢疫中心

 

One Team, One Goal

卜國明堅信「一個團隊,一個目標」(one team, one goal) 的理念。以港珠澳大橋和檢疫設施項目為例,他十分感激工程團隊能夠齊心找出潛在風險,他指:「只要每個團隊成員都能登高望遠,預想可能發生的問題,並採取三個心態—— 不抱打工心態、以協作心態處理對立意見、還有擁抱挑戰、享受挑戰,就能一同創造奇蹟。」

 

卜國明補充說:「『one team, one goal』的理念正是日本人氣動畫《龍珠》中「元氣彈」的現實版本。《龍珠》中,孫悟空從宇宙萬物借取能量,製造出強大的沖擊波戰勝敵人,就好比工程專業中所有項目,均需要合作和團隊精神才能成功。」

 

最讓卜國明感動的是,2020年7 月爆發第三波疫情時,幾乎所有參與興建竹篙灣檢疫中心首兩期的團隊成員都主動請纓協助建設新一期檢疫單位。面對社會不同的聲音,團隊仍一盡己力貢獻社會,這必定是因為他們皆認同施比受更有福。

 

訂立2022/2023年度路線圖

學會上任會長鍾國輝工程師在其任內踏出了堅決的一步,推出「專業維新路線圖」,為應對學會可見的新挑戰作好準備。鍾國輝的決心令學會在 2022/2023 年度能夠更主動處理問題和培養積極改革的文化。卜國明認為,改革維新的過程必然漫長,並須不斷規劃和改進。卜國明和三位副會長對如何改革學會有著清晰願景,亦已作好所有預備功夫,貫徹鍾國輝工程師制定的五年路線圖。

 

路線圖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別為:

 

1. 實行數碼化——採用能夠應付變化不斷的數碼環境和趨勢的電子設備或解決方案,同時提升系統架構以改善日常營運效率,並加強機密或敏感資料和數據的安全性。計劃包括重新設計學會網站、會員申請程序數碼化、推出流動應用程式,以及檢討社交媒體策略,加強宣傳學會活動和資訊。

 

2. 提升會員服務質素——提升增值服務質素,加強會員通訊,並鼓勵會員互相交流,以增強會員間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從而提高會員的滿意度和專業價值。

 

3. 提高專業地位——透過交流專業知識、宣傳政策及研究更多有關培訓和發展的合作機會,以提升學會和工程師於社會上的專業地位。例如,學會計劃促進公共政策檢討、推動專業知識交流,以及加強向政府、公眾及主要持份者提供專業意見,以幫助提升工務和私人工程項目的質素。學會將適時提供高質素的專業意見,以改善大眾眼中工程師的專業形象。

 

4. 促進改革創新——在會員間培養創新文化,並鼓勵工程師透過創新的方法或技術將想法帶到現實,以提高生產力、效率和項目交付成果的質素。隨著學會工程企業家平台 (Enginpreneurs Hub) 的成立,有望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更大貢獻,並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特別是協力將香港發展成為創科中心。

 

5. 進行管治檢討—— 改革學會的管治模式,以適應持續轉變的需求和環境。現在是檢視學會管治模式的大好時機,包括學會架構、憲章、行政框架等。

 

以工程師為傲

學會於 2022/2023年度將繼續推行「專業維新路線圖」的項目,工作重心為增加大眾對學會的認識,並提升工程專業及會員的形象,特別是透過突顯工程界的專業精神。卜國明認為,學會現有超過33,000名會員,擁有自己的「元氣彈」可以隨時使用。換言之,學會有充足會員基礎,可以幫助學會提升作為業界代表的形象。當然,前提是他們也為能夠以身為工程師感到自豪。因此,學會深深希望培育有抱負的工程師,並提供資源幫助他們發展成為自己、為業界感到驕傲的專業人士,在未來發揮延續工程行業的重要角色。

 

卜國明期望全體會員肩負這項工程業的重要使命,因而設計今年的口號為:以工程師為傲!

 

  • 全心全意以真誠、勤奮的態度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專業工程服務;
  • 說好工程故事;
  • 培育有才華的新一代

 

未來數年,卜國明希望通過以下四種方式實現上述目標:

 

1. 提高知名度——維護工程專業的公眾形象,宣傳工程知識和最新發展,向公眾展現工程師的成就和貢獻。

2. 以長遠眼光回饋社會——就與工程有關的各類具體問題,特別是高層次的問題提供見解,從而提升學會形象。

3. 培育未來的傑出工程師——培養年輕一代選擇工程作為終身職業的興趣,並支持他們學習工程知識。  

4. 提高工程專業的認受性——提升學會會員的專業地位和認受性。

 

培育年青工程師

卜工程師表示工程師專業以至整個工程業界都面臨同一個挑戰:他留意到政府為滿足整體社會需要,正計劃以比目前快上不少的速度建設基建和發展土地及房屋;政府還計劃發展香港為新的創科中心,成為經濟增長的新支柱。表面來看,這一切將迎來工程業界的黃金時期。但這些期待已久的機遇也為工程師帶來重大挑戰,因為工程業界缺乏年青一代的情況越趨明顯。卜工程師指:「工程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如從前,這與他們觀感上認為工程專業工時長、工作量大不無關係。」

 

卜國明續說:「正因如此,培養能夠接班的年輕工程師是學會2022/2023年度的主要任務之一。今年的一大重點是要與家長、教師和學生互動,讓他們了解工程專業蓬勃多姿的就業前景,並培養學生對 STEM 的興趣。為此,學會將推出新的外展教育活動,例如到中小學向學生介紹工程行業。」

 

卜國明補充:「對我來說,成為工程師不僅是為了豐厚的收入,更為了能積極貢獻社會,改善人們生活質素,以達至人類文明的繁榮穩定發展。正如著名工程師西奧多 · 馮 · 卡門(Theodore Von Karman) 說過,『科學家發現已經存在的世界,工程師則創造新的世界!』」

 

 

圖片說明:卜國明與一眾工程界未來棟樑

 

 打破惡性循環

卜國明亦強調,工程業內存在一定的惡性循環:「今時今日,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公共工程的投標報價普遍偏低。低投標及中標價會影響項目發展,對政府以至社會帶來工程質素參差、健康和安全的隱憂。這令工程人員,尤其是年輕一群的工作條件變得惡劣。」

 

為了打破惡性循環,卜國明早前帶領一群年輕工程師進行兩項研究,探討增加工程人手與應對未來可見工程量激增的關係,以及工程合約和顧問合約的採購政策的檢討需要。兩份報告已提交予政府,其中兩項主要建議獲得採納:改善顧問合約的「防止標價過低機制」,阻止不合理低價的投標;另一項是建議設定顧問人員提供額外服務的參考薪酬。學會未來將會進行更多研究工作,特別是關於工程合約,以建立一個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行業環境,使未來的工程師受惠。卜國明指:「我希望所有顧問公司和承建商以行業可持續發展為基礎,提出合理標價。另外,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有助團隊發揮創意和革新,從而提高生產力和降低總成本。」

 

平衡工作與生活

回饋社會是卜國明成為工程師的初衷,這個目標在他退休後亦未有改變。他說:「為了幫助年青人,身為幾所中小學的校董會成員,我喜歡與學生交談,並幫助他們為自己的未來鋪路。在貧困地區辦學也是我的夢想,因為我堅信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面對沉重的工作及責任,卜國明選擇愛上了踏單車沉浸式的樂趣,好以享受無與倫比的自然美景平衡工作壓力。與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一樣,卜國明相信:「人生如騎單車。為了保持平衡,你必須不斷前進。」踏單車穿越群山時,卜國明也參透了許多人生道理。大家如想知道是什麼,只要致電給他,他便可以在下午茶時跟大家分享。

 

「好好保養身體是我另一個重要目標,踏單車上山,呼吸清新空氣特別使我精神煥發。2015年,我參加了一個環台單車團,全團年紀最大的騎手已經72歲了,在72歲時還能踏單車環台算是現階段我給自己定下的一個目標。」

 

圖片說明:卜國明於蒙古踏單車

 

圖片說明:卜國明於拉脫維亞踏單車

 

文: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工程師